拇指琴教學

學樂器卡關了?練習之外,真正影響進步的是這件事…

原來調整心態,比你想像中更重要

很多人學習樂器時,都懷抱著美好的想像:
「我只是興趣學下,應該輕鬆易上手吧?」
「學幾堂應該就會彈啦~」
「為什麼我練咗一陣都仲未好順手?」

當學習的進度未如預期,就開始懷疑自己:「是不是我沒天份?是不是我不適合學樂器?」當我們學習一種樂器,總會遇上卡關的時候。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,也不是因為你沒天份,而是有時候,我們的 心態 在不知不覺中,限制了自己的進步。

以下是學樂器中常見的幾個誤區,你也曾經經歷過嗎?😊

❌ 誤區一|學樂器應該輕鬆無壓力

很多人以為學樂器只是一種放鬆休閒,甚至希望「一邊玩一邊學」,完全不需投入太多心力。但學樂器和學任何一門技藝一樣,需要重複練習與專注力,這才是進步的核心。


放鬆與專注並不衝突,享受學習的過程,不等於逃避困難。真正的放鬆,是來自內心專注的狀態。就像你專心畫畫、做手工、或甚至解數學題時,雖然大腦在運作,但內心卻感到平靜與安定。這種全神貫注的投入,反而讓我們暫時從現實煩擾中抽離,獲得深層的放鬆與滿足。


話說回來,當我們練習一段樂句時,越想輕鬆彈奏,越焦急地跳過困難部分,結果反而更挫敗。相反,如果願意靜下來,專注每一下手指的動作,不知不覺就會進入一種投入又寧靜的狀態。學樂器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冥想與療癒,專注本身就是一種深層的放鬆。

❌ 誤區二|上堂就等於有練習

不少人以為只要每週上課,就代表自己有在學樂器。但其實,真正的進步往往來自課堂以外的練習時間。上課確實能提供方向與指導,但若課後沒有與樂器相處、反覆練習,技巧與手感都難以內化成為身體記憶。


這就好像煲水一樣,要將室溫的水煲至沸騰,需要持續供應熱能。如果只煲一會兒就熄火,水還未沸騰又冷卻下來,就要重新再來。學習也是如此——課堂給了你火種,但若不持續練習,學到的東西便無法保持沸騰的狀態,真正內化成自己的能力。


再舉個例子,學結他的朋友應該都試過「手指起枕」這個階段。初學時手指容易感到痛楚,但只要每天練習,手指自然會出現厚繭,按Chord時也會更有力、更穩定。但如果練習中斷一段時間,繭會慢慢脫落,回到手指敏感的狀態,又要重新開始「起枕」的過程。這就是練習的累積效果。

課堂只是起點,真正的成長來自每天持續累積的練習。學音樂不是一週一次的活動,而是一份需要你每日灌溉的小習慣。

❌ 誤區三|學幾個月就應該好熟練

不少人會設定一個「學多久就要彈得很好」的目標,卻忽略了每個人進度不同,也忽略了「穩定的基本功」才是長久演奏的關鍵。音樂不是競賽,沒有人會因為你學得慢而否定你。反而是每一步走穩的人,最後會走得更遠、更深刻。


其實,學習音樂不只是學會一首首曲子,更是一段探索自己的旅程。每一次的練習,都是一次自我專注、自我聆聽的過程。比起追求速度和技巧,更珍貴的,是心靈在這段旅程中所獲得的成長。當你不再急於和別人比較,而是專注享受自己的步伐,你會發現——原來音樂真正的美,不只是來自指尖的旋律,而是內心被音符觸動的感受。


不知大家覺得會否覺得,學音樂是一段探索自己的旅程?每一步的腳印都值得被珍惜。

學音樂,是一場與自己對話的旅程

當我們開始意識到——放鬆與專注可以並存、練習才是內化的關鍵、進度並不是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,我們便會開始走向更自在、更持久的學習之路。


學音樂從來不只是技巧的鍛鍊,更是一段探索內在、與自己對話的旅程。當我們學會珍惜自己的節奏、享受練習中的專注感,會發現——原來最大的收穫,不只是學會了一首歌,而是讓我們變得更有耐心、更踏實、更能欣賞每一個當下的自己。願我們在這段音樂旅程中,不只彈出旋律,更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。

You may also like